9 月 18 日,老牌 DeFi 龙头 Maker 正式完成了品牌升级与重塑,在更名为 Sky 的同时还启动了「从 MKR 到 SKY」、「从 DAI 到 USDS」的代币迁移。
时隔一个多月,或是由于原品牌 Maker 早已深入人心,原代币 MKR 及 DAI 也早已累积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该协议向新品牌及新代币的迁移进程似乎并不太顺利。
Dune 数据显示,截至发文约有 9 亿枚 DAI 已完成向 USDS 的迁移,仅占当前 DAI 总供应量(58 亿枚)的约 15.5% ;约有 91880 枚 MKR 已完成向 SKY 的迁移,仅占当前 MKR 流通供应量(868478 枚)的 10.6% 。
与此同时,许多用户也在社区内表达了对新品牌下新代币的效用(比如 Seal)、功能(比如 Activation)、供应情况(比如 Early Bird 空投)、生态定位(比如与 Spark 等各个 Star 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困惑,认为品牌的重塑反而模糊了协议定位,对社区共识的凝聚存在负面影响。
· Odaily 注:上述概念解答可参阅《创始人亲笔:Maker 变身 Sky 后,下一步是什么?》。
从币价走势来看,市场对于 Maker 的升级也并不感冒,尤其是考虑 Aave、Uniswap 等老牌 DeFi 协议近期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亮眼表现,MKR 的币价(与 SKY 存在固定比例兑换关系,因此依旧可反映协议市值)则是一路走低。
昨日晚间,或许是意识到了品牌重塑的不够成功,Maker 创始人 Rune Christensen 于个人社交媒体发布长文,谈论了将品牌重回改回 Maker 的可能性……
在谈及社区出现「信息混乱」之时,Rune 表示:「使用 Sky 作为协议、代币和前端的名称,确实增加了一些混乱。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 DeFi 社区对 Maker 品牌的热爱。用户仍信赖着这个品牌,及其代表的稳定性、安全性……很多人仍承诺持有 MKR,而非升级至 SKY。」
就此,Rune 简述了自己对于重启 Maker 品牌的初步构想。简而言之,Rune 希望将 Maker 定位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而把 Sky 定位为基于 Maker 的前端 DeFi 产品,在此框架下:
· Maker 将继续作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支持 USDS、DAI 以及各个 StarDAO,MKR 依旧是 Maker 的唯一治理代币。社区可以决定是否继续保持 Maker 品牌的原有形象,或是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 Sky 则将作为直接服务于 DeFi 用户的前端存在。Sky 在定位上将与 Spark 并列,均为基于 Maker 协议的前端应用,但二者的侧重则有所不同——Sky 只专注于 USDS 稳定币的铸造/赎回,Spark 则是一个需要进行抵押品管理的借贷市场。
· 在此框架下,USDS 将不会改变,仍由 Maker 和 MKR 提供治理支持。
可以看出,Rune 现在是既想保留 Sky 这个全新品牌,又不愿放弃 Maker 品牌过往所积累的影响力……在这一设想下,唯一未被 Rune 提及的是似乎是新的治理代币 SKY,似乎 Rune 是想用 MKR 重新取代 SKY 的效用。
在阐述完自身设想之后,Rune 还提到希望社区就重启 Maker 品牌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投票,当年拟议的几种选项如下:
· 选项一:继续将 Sky 作为核心品牌,坚持最新的品牌升级策略。
· 选项二:以原有形象重启 Maker 作为核心品牌,恢复 MKR 作为 DAO 的唯一治理代币。
· 选项三:以新的形象再次激活 Maker 品牌,保持原品牌的经典设计,但进行小幅修改,以更好地「对齐」USDS 和各个 Star。
Rune 最后强调,恢复 Maker 品牌目前仅处于初步设想阶段,接下来仍需一定时间以供社区充分讨论,然后计划于 10 月 25 日举行社区电话会议。社区电话会议之后,Rune 将整合所有反馈,并将此议题推进至社区投票(需要多轮),投票拟于 10 月 28 日开始,如果获批,将在 11 月 4 日开始的一周内执行多选项投票。
纵观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历史,品牌重塑并不罕见,但像 Maker 这般「先是彻底放弃一个已积累极高声誉的原有品牌,随后又反悔想改回来」的操作实属稀奇……Odaily 星球日报将继续关注该事件的最新动态,并及时跟进报道。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