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码结构决定着 BTC 价格回调的下限
每一次推动市场情绪变化的事件发生,都伴随链上换手量的突然暴涨。经过数据筛选,把同一实体地址集群的转账剔除后,通常每日链上真实换手量大致在 10w 枚 BTC 左右(7 日平均),工作日多一些,周末少一些;如果超过 15w 枚,就是一个「非正常」的数据。
例如,2022 年 5 月 Luna 暴雷、2022 年 11 月 FTX 暴雷以及 2023 年 3 月至 4 月 Silicon Valley Bank、Signature Bank 等美国银行倒闭,都给市场带来极端的恐慌和焦虑,而链上的换上量峰值都高达 30w 枚以上(如图 1)。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应再有链上数据是否能真实反映「交易」行为的质疑。甚至可以认为,BTC 的链上结算就是整个加密市场活跃度的晴雨表,也是宏观情绪的某种量化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在 11 月后随着川普赢得总统大选,市场情绪进入高潮,日均结算量高达 20w,在本轮周期与之同等级别的也只有今年 3 月才有出现过,高换手量也意味着短期内资本的大量涌入。而在 12 月 17 日以后,情绪开始明显降温,截止到 25 日,日均结算量为 12w 左右。从历史上看,在经历过一段峰值之后,活跃度的退潮也意味着市场进入了冷静期,这段时间也是最容易发生回调的时候。
我们通过跟踪 UTXO,把链上换手按不同的实现价格进行区分,便可以得出一组非常直观的筹码结构分布数据,即 URPD(如图 2)。
从当前的数据看,链上结构正在$92,000~$100,000 范围内逐步形成筹码堆积区,其中$97,000 处产生了一个高达 60w 枚 BTC 巨量柱,并以此为中心峰值向两边递减。
巨量柱的出现意味着 2 点:
1、此处大概率不是牛市周期的绝对顶部价格。
2、该价格区间产生了激烈的多空博弈,大量的换手形成了筹码堆积。
有卖就有买,说明在这里有人觉得还会再跌要避险,也有人觉得这里价格有性价比要抄底。也正是因为有大量的抄底行为,才让$92,000~$100,000 区间产生了强大的支撑效应。所以我们才说,筹码堆积区对价格有「阻尼效应」,即价格要穿过会产生阻力(不容易击穿),价格远离时出现引力(把价格拉回)。
而如果是周期大顶通常不会有太多的分歧,只有「共识」。当大多数参与者都产生了价格「太贵」的一致性认识时,卖多买少自然就「见顶」了。因此出现分歧是未必是坏事,这是市场自我修复的必要过程。
如果一定要举例说明,那么在 2024 年 7 月-8 月也出来过类似的筹码结构(如图 3)。
当时在$64,000~$69,000 形成筹码堆积区,在$67,000 处产生了一个堆积了 52w 枚 BTC 的巨量柱,并以此为中心峰值向两边递减,形成区域性价格支撑。相信小伙伴们还记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BTC 的价格都没有效跌穿过这个价格区间。即便是 8 月 5 日和 9 月 7 日的开始远离该区间,但该区间筹码结构始终未被破坏。在一段时间后,BTC 价格又会回到该区间(产生引力)。
如果把当前结构和 7 月横向对比,形态上非常类似,只是还不够厚实。但已经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支撑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此处换手越充分,支撑作用就越强。当然,如果要继续向上突破,除非快速拉升远离这个价格区间,否则也会被「引力」所牵绊(短期高位筹码会产生巨量抛压)。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通过 CBD 数据观察到类似的结论(如图 4)。
与跟踪分析原始 UTXO 的 URPD 不同,CBD(BTC 成本基础分布)按每个地址进行数据计算。它更好地代表了网络参与者的整体行为,可以清晰地显示成本基础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变化。
从图 4 我们可以看到,从 12/8 BTC 价格回调到 10w 美元以下时,颜色从绿色变成红色,供应开始变多(标注 2)。说明此时有大量抄底行为发生。而这部分进场的筹码在经历 12/16 的反弹以及 12/23 的再次回落,都没有明显的减少,成本大致在$97,000~$100,000 之间,形成了有效的支撑。
另外,在 12/10 回调到$96,000 低点时抄底的筹码,在 12/16 价格反弹到$105,000 时卖出了,因此我们看到颜色从红色变成绿色(标注 1);但是 12/21 再次回调到$96,000 左右,又有资金开始买入。这部分应该是做短期波段的交易行为,也是最近几天链上发生换手的主要群体(STH)。
剩下高位套牢的筹码在$100,000-$102,000 之间也有不少筹码,但他们也相对比较坚定,目前看也一样未出现明显的减少。
综上所示,当前市场情绪逐渐恢复冷静,流动性逐步降低。但筹码结构上仍是「健康」状态,在$92,000~$100,000 区间形成的价格支撑是有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换手越充分,支撑作用越强(决定下限)。至于还能不能再创新高,能否扭转趋势衰减,就要看进入 25 年 1 月后,宏观政策对市场预期的影响了。
本文内容仅用于交流和研究,不作为投资建议。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