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太坊原教旨主义者遇上 Solana 生态最成功的匿名开发者,这场本应探讨产品哲学的对话,变成了一场关于「meme 币是否该存在」的审判。
相关阅读:《对话 Pump.fun 联创:我不认为自己的产品杀死了市场周期,meme 币将持续存在》
匿名创始人真容遭曝光
近期,Pump.fun 创始人 Alon 接受了「以太坊系」播客节目 Bankless 的采访,在第 21 分 44 秒的时候露出了自己一半的真容,随后便有人拼凑出了 Alon 的正脸照。
社区很快在 Pump.fun 上发射了 Alon 的同名 meme 币 alon,但戏剧性的是 Pump.fun 将这个 meme 的头像撤掉了。
而这个 meme 币也经历了短暂的一生。
目前,Bankless 上这一期播客中已经没有露出 Alon 脸的那一帧画面。
播客争议开场,是好心办坏事吗?
Pump.fun 自诞生以来一直戴着神秘面纱,很少有人公开谈论其如何崛起并成为这一周期最具 PMF、最赚钱的应用。
去年,Alon 接受了 Threadguy 的播客专访,成为少有的公开渠道了解 Pump.fun 背后故事的内容。随着 Pump.fun 推出 Swap 平台,Alon 近期又接受了加密播客 Bankless 的采访。
在播客里,Alon 谈到了 4Chan 美学风格、Pump.fun 平台在内容审核方面的策略,还介绍了新产品 PumpSwap 以及创作者收益分成机制,Alon 还回应了与 Raydium 的竞争关系,探讨了内容、注意力与市场的关系,还有他对 meme 币未来的看法。
但这期播客上线后,却引发了一些争议,主要原因在于 Bankless 播客主持人 David 的开场白。
David 在开场就提到,或许观众会对 Solana 生态最成功的应用 Pump.fun 出现在以太坊系播客上感到惊讶,尤其是 Bankless 的平台调性一直以反对 meme 文化为立场,并且认为它们会破坏市场。
以下为 David 的原话:
也就是说,在这场采访开始之前,主持人便带着自己的预设立场,一直对 Pump.fun 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警惕。一方面,David 认为给 Pump.fun 创始人提供一个发声平台有不妥之处,毕竟这个平台让那么多人亏了钱。另一方面,他甚至认为让 Alon 上播客可能会让 Pump.fun 利用 Bankless 来洗白并且来为 Pump Swap 打广告。
社区里有许多对这期播客开头的处理方式不满的人,他们认为如果 Pump.fun 在以太坊上,便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去年 11 月,David 曾发过一条帖子,「一个两周大的代币生成机器人,今天完成了 pump dot fun 平台 15% 的交易量。」很显然,Base 生态的 Clanker 在 David 的社交媒体上显得更为「政治正确」。
回到这期播客,录制结束后,David 仍然在后期编辑录制的前言中表示 meme 币本质上就像烟草对公共健康的影响一样——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有害产品」,并且任何在 Pump.fun 工作的人都会有动力去否认这一点。
下面这段话也是 David 被批虚伪的原因——在价值观问题上试图一碗水端平的做法,本质上是对立场的模糊和逃避。
在 Pump.fun 的产品收入超 6 亿美元时,讨论 meme 币是否应该存在似乎毫无意义。在采访中,David 问 Alon 如果回到 meme 狂热周期的一开始,会不会做点什么让 meme 变得更加可持续。
Alon 的回答是「如果加密货币的本质就是如此,那么当市场情绪变得狂热时,你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
David 的问题隐含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监管思维,秉持着精英式的处理方式,希望加密周期不会因为 meme 币和 PVP 而变得更糟糕,仿佛市场需要"明智的引导者"来驯服散户的狂热。而 Alon 的回应则直指加密世界的本质——它本就应该是一场无需许可的开放实验,无论结果多么混乱。
这场小小的争议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加密行业长期以来的生态分裂,以太坊式的"建制派" 试图用"负责任金融"的框架规训市场,却忽略了加密货币最初的反叛基因;Solana 式的"野蛮人" 则拥抱市场的原始力量,哪怕它伴随着泡沫、骗局和剧烈的财富再分配。
播客的结尾,David 问 Alon 为什么会选择 Bankless 做播客,因为市面上还有很多 Solana 生态的播客。Alon 的回答是,「我们最严厉的批评者主要来自以太坊生态,而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我们其实有很多共同点。很多争论其实是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上过度纠结,而 Twitter 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平台,它的算法极度放大愤怒情绪,鼓励人们互相对立。所以,以太坊生态、Solana 生态,甚至是 Pump.fun 之间的这种巨大误解,并不奇怪。我参加这次访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想打破这种隔阂。」
或许媒体的未来,不在于如何「正确」地评判项目,而在于能否成为链上价值的翻译者、跨生态对话的搭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