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炒作到落地,Web3 AI的未来在哪里?

欧意
欧意交易所

欧意交易所

全球前三大交易所之一,新用户注册可拆数字盲盒,100%可以获得数字货币

点击注册 进入官网

更多交易所入口

一站式注册各大交易所、点击进入加密世界、永不失联,币安Binance/欧易OKX/GATE.IO芝麻开门/Bitget/抹茶MEXC/火币Huobi

点击进入 永不失联


编者按:AI Agent 泡沫破裂后,Web3 AI 进入新阶段:从炒作走向基础设施和实际应用。去中心化 AI(DeAI)因数据隐私和自主权需求受到关注,Bittensor 等生态逐渐崛起。未来重点将转向有真实用途的智能体与底层技术的结合,推动行业成熟。


以下为原文内容(为便于阅读理解,原内容有所整编):


AI agent 几个月内市值飙升至 200 亿美元以上,又同样迅速崩盘。但这个领域正在逐渐成熟:基础设施、去中心化 AI 和实际用途正在成为主导。下一波浪潮正在形成,我们为什么该关注它?原因如下。


在去年第四季度,我们见证了「AI agent」这一板块的爆发式增长,几个月内从零成长到 200 亿美元+的规模——从那些搞笑、有魅力、有娱乐性、甚至有点「智障」的 AI,到那些承诺可以通过交易和投资让你一夜暴富的金融智能体。不


仅如此,还有各种「让你变有钱」的智能体,以及一大堆投资型 DAO——人类或 AI 组成的 DAO 组织(3,3),用来投资其他 AI agent。


从炒作到基础设施


我们都已经学会,在一个新领域(尤其是有 Web2 AI、特朗普支持 Crypto 和 AI 等新催化剂的背景下)诞生时,人们根本不关心基本面。只要一个项目看起来热闹、演示炫酷、话题拉满,它的市值就能轻松上亿美金。


@virtuals_io 成为这个生态的代表,完美执行了市场推广,抓住了大众的注意力,讲出了最吸引人的故事,构建了最好的叙事。这不仅吸引了开发者在上面构建项目,也吸引了散户交易者来参与炒作。


然后是 @elizaOS,走的是另一条路——开源 AI,让任何开发者都能用上这把「淘金铲子」去打造自己的智能体。围绕这个理念,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区,采用速度极快,GitHub 上的 star 和 fork 都在飞速增长(而且现在还在涨)。


Virtuals 中一些头部项目估值一度突破 50 亿美元,Eliza 的高点大概是其中的一半,其他一些亮眼项目也达到八九位数的估值,比如 AIXBT 高峰时市值曾达十亿。


当然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新上线且表现不错的智能体平均市值只有 300 万~1000 万美元;老牌且持续运营的也在 1000 万~5000 万美元之间。估值天花板大幅压缩,总市值也从巅峰时的 200 亿美元,跌至目前的 40~60 亿美元区间。


基础设施动能 & Web2 提速


现在的市场更看重「纯基本面」——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去中心化 AI,因为 Web2 领域的 AI 模型还在极速进化:Meta 的 Llama、OpenAI 的 GPT、马斯克的 Grok、DeepSeek、阿里巴巴的 Qwen,每个月都在发布新一代、更高效的模型。比如 ChatGPT 最新图像生成功能一出,立刻带火了 Ghibli 风格图像的病毒式热潮。


更关键的是,Web2 的消费层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因为 AI 模型的能力越来越强,很多原本做不到的功能现在都实现了。像 Lovable、Bolt、Cursor、Windsurf 这样的工具让开发者可以更快地迭代产品。Agentic 工作流和 AI agent 已经无处不在,进入门槛极低,用户切换成本也几乎为零——你不喜欢这个 App?立刻就能找到 UI 更好、价格更优的替代品。


数据主权觉醒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现在到处都是用中心化 AI 的智能体 App,那我的数据到底属于谁?我的数据去哪了?我和 AI 说了私密话,它真的会保密吗?还是会被拿去别的地方?」


这种担忧变得更重要,是因为 @OpenAI 最近更新了 ChatGPT 的「记忆」功能——它现在可以回顾你所有的对话,以提供更个性化的回答。这就意味着,你和 AI 说的所有内容,AI 都记得,并且可以反复引用。



兄弟……这些功能确实挺酷的,而且很可能会掀起一波「个性化 AI agent」的浪潮,比如专属 AI 助理、AI 副驾驶、私人秘书、AI 心理咨询师、陪伴型 AI 等等。


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些 AI 用的是中心化技术,而你的数据又是被「别人」持有或控制,那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去中心化 AI(DeAI)的崛起


我去年做过几个预测,其中一个是:去中心化 AI 会在 2025 年第二季度开始崭露头角。届时,围绕隐私保护、数据透明性、可验证性、以及用户所有权相关的 AI 基础设施将会获得更多关注和更广泛的使用——因为大家对这些需求只会越来越强。


目前的趋势可以分为三大类(虽然它们之间也有交叉):


·Web2 AI 风投趋势


像 YC(Y Combinator)孵化的一些公司在疯狂推出垂直领域的 AI agent;a16z(Andreessen Horowitz)也在通过各种投资论点布局未来的消费级 AI 潮流;Perplexity AI 最近还推出了自己的 AI 基金,直接加码 AI 赛道。



·Web3 AI 风投趋势(DeAI 基础设施投资、分布式训练、推理网络等)



·Web3 AI 散户趋势(AI 智能体生态、面向消费者的智能体、AI 消费级应用)



Web2 与 Web3 AI:完全不同的氛围


对 Web2 来说,由于其总体可触达市场(TAM)远大于 Web3——也就是说,有大量企业希望借助 AI 转型/优化其业务、提升工作流程,从而带来更多潜在客户、更高转化率与销售、更好的客户留存、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更高效的运营——因此这些企业会寻找能解决其特定痛点、符合其垂直细分领域需求的解决方案。


这种「优化需求」吸引了很多年轻创业者去尝试用 AI 智能体改善传统的工作流程。相比传统 SaaS,AI 智能体可以显著节省成本,或带来更多线索,因此这些初创公司能够为其服务收取更高的订阅费用(这就是我们看到很多初创公司在几个月内就实现 7-8 位数 ARR 的原因)。


而 Web3 风投的趋势就非常不同了。因为区块链天生就是去中心化 AI 的理想基础设施,比如:可验证/不可篡改的交易记录、无需信任的环境、去中心化算力、最小信任前提下的 AI 推理与训练(这些术语有点多,但你懂的)。


总结来说:未来的方向是——人们知道自己的数据如何被处理,理解 AI 的思考逻辑,拥有自己的数据、模型与应用场景,能够在没有审查的前提下被激励去分享。而 Web3 的 VC 正在持续投资这些未来。


为什么散户喜欢 AI 智能体(即使他们还没懂 DeAI)


对 Web3 的散户来说,DeAI 很难理解,因为这需要掌握大量术语,还得搞清楚什么才是核心价值(有时简直像外星语言)。所以他们更倾向于涌向那些「最容易理解」的项目——比如从能说会道、搞笑又能互动的聊天型智能体开始。


但当他们持续在这个行业中待下去,就会意识到:这些东西不能为用户创造持续的价值(是的,很多 AI 智能体其实没啥用,而且缺乏原创性)。这种觉醒,再加上当下低迷震荡的市场环境,导致市场开始出清——没用的智能体被淘汰,而有用的虽然估值大幅下降但仍在存活。


人们开始意识到:必须有真正有用的 AI 产品和落地场景。这种觉醒推动团队要么研发出真产品,要么与拥有真实技术的 AI 项目集成,比如 @AlloraNetwork 和 @opentensor(Bittensor)。


这种转变有两个好处:


1)让人们开始关注那些不太好理解但真正有价值的基础设施;


2)让 AI 智能体获得可以展示给社区的实际应用场景。


这个变化前:智能体只会做些基础功能(聊天、发帖分析)


这个变化后:智能体掌握更高级且实用的技能(AI 驱动的下注、交易、做市、挖矿等)


像 @AskBillyBets 和 @thedkingdao 这样的智能体,已经成为展示 Bittensor 子网能力的代表,把很酷的技术带入大众视野。


Bittensor 生态系统


我觉得 Bittensor 的生态特别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是一个你可以直接参与投资的去中心化 AI 生态。现在大多数 DeAI 项目都还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只有 VC 或战略投资人才能参与,普通人根本投不到,因为很多项目还没有发行代币。


但在 Bittensor 上,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 $TAO 质押到他们想支持的子网中,从而兑换成该子网的 Alpha Token(等于是在「梭哈」这些 DeAI 项目)。


我之前吐槽过桥接与交易的用户体验很差,但就技术、产品、氛围来说,尤其是 @rayon_labs 这些团队,真的很强、很有 vibe。



我喜欢 Rayon Labs 的地方在于,他们在打造面向消费者的 UI/UX 优化产品。考虑到 dTAO 的机制是由市场决定每个子网能获得多少激励排放、以及该子网的估值,这就让「每个子网是否能构建出易于理解、易于使用的产品」变得越来越重要。


Rayon 有很多很酷的子网(最酷的可能是 Gradients,这是一个 autoML 平台,你可以在上面轻松训练模型),而更酷的是他们最新的旗舰产品——Squad AI Agent 平台,你可以通过拖拽模块的方式(类似节点构建器的风格,比如说 @figma 那样)来创建一个智能体。



最后一点说明:我目前还处于深入了解 Bittensor 的早期阶段,之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分享我发现的一些有趣内容,以及如何把握其中的机会。如果你也想了解市场中的其他趋势和变化,不妨看看我下面推荐的这篇文章。



「原文链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