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发行,万物皆可代币化

欧意

原文来源:Multicoin Capital


前言:娱乐交易的开端,尚未被真正破解


在加密叙事不断迭代的周期中,「娱乐 + 交易」正悄然成为新的主战场。Multicoin Capital 的管理合伙人 Kyle Samani 最近在一则讨论串中,点出了这个趋势的核心问题,Pump 和 Zora 正在尝试构建一种前所未有的交易模态:让交易嵌入娱乐体验之中,甚至让流动性本身变成内容。


这种结合其实早已有迹可循。主流金融媒体中,像 CNBC 的 Jim Cramer 就代表着「内容+交易」的原始形态:将喊单与秀场揉合。而在 Web3 世界,问题更复杂—,原本「安全」的娱乐平台(如 TikTok、X、IG)一旦引入交易,用户所感知到的就不仅仅是娱乐,而是风险。尤其在流动性极低的 meme 或内容资产上,这种风险感会被迅速放大,用户的「心理安全区」瞬间瓦解。


Samani 的提醒是:与其掩盖风险,不如让用户看清它——因为「隐藏风险,反而让人感觉被骗」。而他也认可 Pump 在直播方向上的突破——直播天然具备互动性,能让交易行为自然嵌入娱乐体验,降低心理门槛,为新模态打开想象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结构即将成型的边缘地带:当「点赞」变成「下注」,交易就成了一种表达;而当资产本身就是内容,涨跌也成了剧情。


最终的评判标准不是谁发了更多币,界面做得多像 TikTok,而是:谁能让用户「想回来看看有没有新东西」。Samani 提到他打开 Zora 超过十次,却从未期待下一次;而 Pump,至少让部分用户建立了这种情绪预期。那种「期待下一次」的感受,是所有内容平台的关键,也是所有「娱乐 + 交易」实验中最稀缺的资源。


以下这篇文章《New Modalities for Issuance and Trading》,由 Vishal Kankani、Shayon Sengupta 与 Kyle Samani 共同撰写,系统梳理了围绕发行方式与交易路径的最新变化。我们将看到从 Telegram bot、doomscroll feed、直播交易界面到 Tinder 式 UI 的全景式切片。它们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如何让「交易」,像「滑动短视频」一样自然?


这是一场关于「软件即金融」的深度预演。而胜负手,可能就藏在那个被你忽略的按钮里。


正文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普通人几乎不可能创建一种可交易的新资产。而加密技术让这件事变得极为简单。如今,全球任何人都可以在 Solana 上以近乎零成本,在几秒钟内创建一个全新的资产。


因此,用户生成资产(User-Generated Assets, 简称 UGA)出现了爆炸式增长。UGA 这一概念在加密领域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最早的形式是社交代币(如 BitClout、FriendTech 等),而最近则演变为迷因币(如 pump.fun)和内容代币(如 Zora)。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二级市场上的通用交易模式其实并没有太大变化。30 年前最早的在线经纪服务,其形态与今天的 Robinhood、Coinbase 和 Phantom 大致相同。具体来说,用户在搜索框中输入资产的代码(或合约地址),随后在资产页面查看图表、新闻,并进行买入或卖出操作。


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金融应用中,也普遍适用于整个电商领域。eBay 和亚马逊也是类似的流程。


而在加密基础设施的支持下,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将资产创建、买入/卖出功能嵌入任意软件中。也正因为这种灵活性,过去几年中,一些创业者构建了新型的发行产品与交易方式,它们相较传统 Phantom 模式出现了明显偏离。这代表着交易方式的一次被低估的演进,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分享其中的一些新观察。


我们团队的 Shayon 在一年前的一篇文章《Publisher Exchanges》中,也探讨过这一思路的变体。


在过去几年中,一些交易模式和发行平台已获得显著关注,此外还有一些尚未爆发但颇具潜力的方向:


发行平台 / 资产创建系统:


·Pump.fun


·Zora


交易交互方式:


·单人 Telegram 机器人


·多人 Telegram 机器人


·Doomscroll(沉浸式刷屏)动态


·专业交易终端


·实时直播代币


·类 Tinder 滑动式交互界面


发行平台


第一个加密发行平台是 Coinlist,其在 2017 年通过 Filecoin 的发售开创了 SAFT 模式,并尝试进行合规的 ICO。Coinlist 此后不断调整方向,但仍持续支持新项目发行,包括最近为我们投资组合中的 DoubleZero 发起的验证人销售,以及为 Pipe Network 推出的社区销售。


2019 年,Binance 推出了其自有的 Launchpad 产品,至今仍在运营,并由平台筛选项目进行上线。


在 2020–2022 年 L1 启动潮期间,数十个团队构建了各自的发行平台,意图在 Solana、Polkadot、Avalanche 等新 L1 上抢占市场。但据我们了解,大多数平台后来都销声匿迹。


可以说,这些平台都未能真正「破局」。直到 2024 年初,pump.fun 成功做到了。


在发行机制「破局」后,pump.fun 开始上下游同时拓展:一方面自建 AMM,另一方面探索新型交易交互方式。


我们认为,pump.fun 所首创的「质押曲线 + 毕业机制」不太可能是 memecoin 启动信任的唯一机制。我们持续在寻找对市场微结构有独到见解的团队,以期构建更优的发行机制与交易方式。


Zora 最近尝试激发围绕内容币的用户行为,但目前来看,该方向还未找到产品市场匹配(PMF)。


交易交互方式


以下我们将梳理目前已有的一些交易交互方式。


单人 Telegram 交易机器人


当前较流行的单人 Telegram 交易机器人包括 Banana Gun、Unibot、Bonkbot、Trojan 和 Maestro。这些机器人在 2023 年夏季迅速走红。对于习惯使用 Phantom 这类图形界面的用户而言,这类机器人初看起来颇为混乱。由于受限于 Telegram API,本类机器人在资产视图与账户管理方面表现普遍较差。但它们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


1. 便捷性:多数机器人用户本身就活跃于 Telegram 聊天群,试图捕捉交易信号。一旦在其他群中发现信号,他们希望能立刻执行操作。根据我们的经验,若此时切换至第三方钱包(如 Phantom)进行交易,至少会延迟 5 到 10 秒。而通过机器人交易通常可在 1–2 秒内完成。


2.  抢先机制:基于「便捷」这一特性,并结合用户渴望「抢先入场」的心理,很多机器人内置了新币自动抢购功能, 这些用户只想抢第一手。


显而易见,无论是单人还是多人配置,这些 Telegram 机器人都可以结合大语言模型(LLM)扩展支持更复杂的交易,如借贷、套娃(looping)、金库操作等。尽管该赛道充满热情,但我们认为 LLM 的出现并未根本改变交易的「交互方式」,它只是增强了这些新方式的能力与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主流钱包如 Phantom 和 BackPack 也有望在近期整合类 LLM 的机器人。这将略微模糊传统钱包与 Telegram 机器人之间的边界,但我们认为,这不会对专注型机器人造成实质性影响。


一些早期 Telegram 机器人已开始拓展功能边界。例如,Unibot 现已演化成一个完整的交易终端。


多人 Telegram 交易机器人


最具代表性的多人 Telegram 机器人是 PVP。PVP 的机器人驻扎在你与朋友的群聊中。你可以向机器人发送诸如 /long BTC 的指令,它会立即执行该操作(以 BTC-USD 永续合约形式),随后将指令和 BTC-USD 的价格图同步广播至群聊。群聊中的朋友则可以一键跟单或反向操作。


PVP 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交易本身,而在于群聊中的「人」。PVP 群聊的重点并非发现交易信号,而是兄弟情谊、对抗心理和玩笑氛围。朋友们本身就是情绪波动的源泉。


一同起飞,一起翻车。在这种模式下自然生成的情感连接、兄弟文化与竞赛氛围,极其特殊,无法复制。一旦用户参与进来,留存率通常非常高。目前,PVP 主要在 Hyperliquid 平台上交易永续合约。但我们不难想象,未来其他多人 Telegram 机器人将扩展支持 memecoin、有基本面逻辑的资产、股票,乃至体育博彩等领域。


沉浸式信息流(Doomscroll 式动态)


我们在这里用「doomscroll」(沉浸式刷屏)这个词,带有一点调侃的喜爱之意。当前互联网上的主导内容形式就是 doomscroll,比如 Twitter、Instagram、TikTok 等,它们是终极的信息聚合器。


Farcaster、Lens、0xppl、Bags,以及最近的 Zora,正在尝试打造类似 Twitter 或 Instagram 的新型 doomscroll 内容流,只不过这些平台内建了原生加密特性(例如可交易性)。目前为止,这些平台普遍面临的挑战在于内容质量与吸引力不足。Twitter、Instagram 和 TikTok 所构建的网络效应几乎不可动摇。


Zora 可说是这些项目中最具看点的一个,因为它融合了资产发行机制与全新的交易交互形式。Zora 正在构建一个类似 Instagram 的内容流,每条内容都伴随一个独立的 memecoin(总量 10 亿枚),其中 1% 自动分配给内容创作者。Zora 非常强调「创作者变现」这个理念;但截至目前,一个仍未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用户会愿意收集这些内容?


据我们所知,尚无任何传统加密钱包(如 Phantom、MetaMask、Backpack、Rainbow 等)尝试引入 doomscroll 内容流。Coinbase Wallet 曾宣布将在未来版本中整合 Farcaster,但我们认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Farcaster 面临的内容质量与规模问题。


目前已有一些团队(如 token.com 和 Involio)尝试为加密交易者策划他们真正想看的内容流,并在发现内容的同时嵌入交易功能。这类产品外观上与 TikTok 十分类似,但在体验层面自然融入了加密交易,是一个颇具潜力的设计方向。相比于从零构建一个全新内容平台,这些公司选择「搭建在已有平台之上」;不过,由于依赖第三方聚合平台的 API,实际操作中往往并不顺利。


Vector 开发了一款 doomscroll 产品,其内容流中的「原子单位」不再是传统的社交媒体帖子(文字 / 图片 / 视频),而是一笔交易。在我们看来,这是构建原生加密 doomscroll 产品最有趣的路径,因为它真正体现了「用金钱表达观点」的理念,而非空谈内容。


Vector 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内容流中持续出现有趣的交易,从而形成有趣的内容。我们推测,最优的 doomscroll 产品应该通过 AI 从多个渠道抓取数据(不仅限于链上交易),自动填充内容流。


当 doomscroll 内容流运作良好时,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它天然契合「多巴胺循环」,带来极强用户粘性。如果能结合散户订单流,doomscroll 式加密内容流或许是当前加密领域最大的消费级机会,同时也是最难落地的方向之一。


交易终端


没有交易者是「偶然」选择某个交易终端的——每个人都在玩特定的游戏,并寻找最合适的工具去赢下这局。看到 moo deng 的 TikTok 后下载 Moonshot 的用户,是有明确目的的;而根据宏观流动性来高频做波动的交易者,则选择了 Deribit,理由完全不同。


memecoin 是一个独特的游戏,很多传统的市场结构逻辑并不适用于这里的 maker 和 taker(例如,那种「成熟交易者在意最优成交价格」的说法——在这个市场里,最赚钱的玩家常常愿意接受 10% 的滑点,只为了抢先三秒上车)。如果我们将 pump.fun 这个前线战场的胜利因子极度简化,最终就只剩下两个变量:速度(发现资产并快速成交),以及社交信号的质量(有多少人、什么层级的人在关注该资产)。


归根结底,memecoin 是注意力的金融化表达,一条不断演化的「交易供应链」正围绕这种注意力展开竞争。发行人、KOL、抢跑者、散户——无论好坏,他们都是这条链条上的一环。每一个交易终端的核心任务,是让交易者比其他产品更好地理解这条注意力链,并且能更快地在其中出手。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极致的交易落地速度(通常通过 Jito bundles 和定制 RPC 实现);二是极度详尽的社交/地址分析(包括热门地址标签、供应集中度、链上状态索引性能,以及大量链下社交发现指标等)。


过去两年的最大教训是:交易者对交易界面毫无忠诚度。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是否能做出一个更好的 Axiom」,而在于:只要有新团队能让交易落地更快、信号更准,交易者就会立刻切换过去。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当新类型资产和新类型交易者加入进来,memecoin 这个游戏会如何演变?届时一定会出现新的界面去服务这种变化。我们很难相信 memecoin 的注意力市场结构已经达到稳定状态。新的「半专业交易者」平台会顺势而生——市场结构会继续变化,新机会和新入场者也将随之涌现。


直播代币


我们投资的一家公司 Unlonely 正在探索直播与代币交叉的新玩法。去年底,pump.fun 团队曾上线(后暂停,又重新上线)一个直播产品,目前正在逐步获得关注。


直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代币交易产品界面,因为主播能与观众实时互动。主播可以通过某些动作激励观众买入或卖出,或让大家一起协作达成某种共同目标。最常见的直播玩法是:「如果代币市值达到 $Y,主播将执行 X 行为」。但这种机制的最大问题是,会人为设定价格上限。


一个很有趣的例子是 Fishtank,它本质上是一个实时互动的真人秀。在为期六周的节目中,一组参赛者被轮换安排入住一个全时监控的屋子,每个房间都装有 24 小时摄像头。观众可以购买代币以改造环境、发送语音合成信息、触发挑战,甚至剥夺参赛者对床铺等基本舒适条件的使用权。这种互动被深度嵌入节目的核心体验,使得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能够即时影响节目走向的参与者。


其核心理念在于:内容是可编程的,观众的输入可以打破内容创作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边界。我们将其视为一种新兴媒体形态:直播内容与代币交易同时发生,交易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内容本身。


直播相关的行为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还没有产品真正找到市场契合点。尽管如此,我们认为这一领域蕴含着独特的创新空间,尤其是在结合「社交代币」等老想法时。


类 Tinder 的用户体验


所谓「类 Tinder 用户体验」,指的是通过左/右滑来完成交易的交互设计。交易类型可以是预测市场、体育竞猜,或任何资产的买卖。这种 UI 的核心价值在于:滑动优先的交互方式是一种成熟模式,它能促使用户快速决策。


我们认为这类交互形式特别适合用于短周期预测市场。最典型的例子是:在美式橄榄球中,下注下一回合是「跑阵」还是「传球」。你可以想象,这样的伴随应用会延伸至奥斯卡颁奖礼、晚间新闻等各种直播内容。对内容播出方来说,这种互动式下注体验不仅能提升用户粘性,也能通过订单流变现,增加收入。


Kyle 几个月前在推特上提过这个想法,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依然相信,以滑动为核心的设计范式可衍生出一批新型、高潜力的业务。代表性产品包括 Hookt、Memelut 和 Guess.best(后者虽然不是滑动,但也是一对一交互)。


一键交易


在 Euphoria 上下注就像点一下屏幕那么简单。用户只需轻点手机,就能下注某个资产在某个时间点达到特定价格。在传统金融中,这类产品被称作「障碍期权」,通常是华尔街为高净值客户设计的复杂工具。Robinhood 也在尝试打破这一格局,最近推出了名为「图表内交易」的类似功能。


Euphoria 抛弃了复杂性,用一个顺滑且游戏化的界面呈现这种强大机制——快速、上头、易用。自 2021 年起,加密社区就一直在等待结构化产品的爆发,而「点一下交易」的交互方式,也许正是那个关键的解锁器。


这种「点一下下注」的机制也有望应用在真钱手游中。每次点击都是一次押注,而加密轨道则确保即时、安全的奖金结算。


未来已现,谁将引领下一轮热潮?


随着交易能力逐步融入各类软件,文化与金融的界限也将愈发模糊——趋势、叙事与原生互联网创意将催生出转瞬即逝的新型资产。在这样的世界中,注意力带来流动性,流动性反过来又吸引更多注意力。


这些新兴应用将成为用户在发现、交易与娱乐之间的首选入口。能在多种交互模式中提供出色用户体验的应用,将掌握主导的订单流,由此不仅能获得可观的收入,更有机会实现超越性的增长。


这些应用将不仅仅是「钱包」——它们不仅用于存储资产和查看投资组合,更是用户发现新资产、参与交易、展开社交的核心场所。与「点赞」或「转发」相比,交易更具信号价值,因为它要求用户承担实际的财务风险。最终,AI 算法也将试图从这些交易行为中提取信号,以决定向用户展示什么内容——即便用户在其沉浸式信息流中关闭了交易功能。


金融的未来将遍布所有软件产品中,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投资组合查看工具。


原文链接

欧意交易所又称ok交易所是全球排名前三名的数字衍生品交易平台,对华语用户投资数字资产特别友好,欧意APP操作方便顺畅快捷,为全球诸多交易者提供超高水平的体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