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嘉年华小作文:歌舞升平下的寒冬,一品鸡煲火锅成为耶路撒冷

欧意
欧意交易所

欧意交易所

全球前三大交易所之一,新用户注册可拆数字盲盒,100%可以获得数字货币

点击注册 进入官网

更多交易所入口

一站式注册各大交易所、点击进入加密世界、永不失联,币安Binance/欧易OKX/GATE.IO芝麻开门/Bitget/抹茶MEXC/火币Huobi

点击进入 永不失联

4 月 6 日至 4 月 9 日,Web3 嘉年华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作为行业瞩目的焦点盛会,此次嘉年华汇聚了全球 Web3 领域的顶尖力量。从参会者分享的现场图片来看,相较往年熙熙攘攘的人潮,今年的大会似乎显得冷清不少。



然而,大会仍然不乏真正的建设者,行业核心参与者的密度甚至高于往年。话题不仅覆盖监管、技术基础设施和公链生态、AI、Depin、RWA、Payfi、加密金融等 Web3 行业焦点,更横跨 Web2 至 Web3、传统金融、高校学术、安全隐私、互动娱乐、产业级应用落地等多元化领域。不仅如此,2025 香港 Web3 嘉年华以四季为脉络,通过中国传统诗词意象诠释 Web3 精神的东方哲学内核,展现出技术与人文交融的独特叙事。


欧意交易所 精选了四篇来自参与者们的参会感悟,涵盖市场情绪、技术趋势、投资方向等多个角度,转载全文如下:


十四君



这是一篇香港 web3 嘉年华小作文。可能骂的有点难听,但想说说那些过去的事情,为什么被证伪。


1、香港 web3 嘉年华冷吗?


冷,这也是很多人的初印象,曾经的大会是人挤人,簇拥着前行,而这次几乎都是熟悉的项目方们,vip 室空着没人,来看展会的人都没多少,后续又哪里来流动性和创造力呢?但穿西装的变多了,行业的底层逻辑也似乎在发生重构。


从冷清的触感来源,有人说是场地的布局很奇怪,显得空空寥寥的,也有人说万象筹备不足,嘉宾很难邀请,项目方匮乏,乃至于上台演讲的价格都回归冷静,有些发声更像是在证明,我还活着,没死而已。


在我看到来,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依旧是热脸贴着冷屁股。显著少了西方面孔,三年了,web3 的领域里(或许还有更多领域里)。就算 Vitalik 亲临现场,遇到的除了粉丝的合照社交,剩下的就是某些光头佬那些玩坏行业的挑梁小丑单方面的职责。


根深蒂固的是文化和追求的差异。那些只拿着 web3 的技术成果当赌场的人,凭借每轮周期里扳到三个香蕉的截图,影响着整体的方向,去建设更多的老虎机,引诱更多的赌徒,虹吸着 builder 们的拉新成果。


西方大公链集体对东方的诉求,最多当你是用户,而不是伙伴。这里到底是别人不带着玩,还是自己有问题?还是大家追求的本身就不是一个事情,还期望互相一起玩?


2、RWA 是对的吗?


每次主题演讲,总有半数以上的照骗,什么时候内容能跟得上他们取的标题?


RWA 是这今年的主流叙事了,但是他和 3 年的 NFT、2 年前的铭文、1 年前的 Meme 在底层逻辑上有什么很大差别吗?仔细看每个周期的底层依托,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一旦进入宏观视角,都终将是正确从而正义的。RWA 也不过新的宏观视角的套壳话题。


但事实上,宏大叙事往往会无限制的忽略掉成千上万个体的权利,俨然一种「万物为刍狗」的感觉,甚至有时候连狗都不是,数字而已。抓住一个主流叙事当然能起飞,phantom 抓住了 sol 和 meme 空投,bitget 抓住 TG 生态,走多链+年度叙事,他们年度增长极大。


但是这个行业里做增长从来不是难事,难的是留存(资源和造势做到位,比起传统互联网的增长爆发会更有飞轮效应)。用链来做的事情依旧有限,且基本不是日常刚需,曾经数百钱包大战之后,哪怕去年最火热的 unisat 也不已经有多久没有打开,也不需要打开,徒添伤感。


RWA 的机构们,也正在遭遇上一波叙事里 Web2 精英光环的 PPT 骗局,一个个张口闭口「赋能生态」却连钱包都没用过的人。有趣的是,BTC 的 event 并不在乎叙事,这就很有希望,毕竟追叙事的人一般追不上,造叙事的人还有翻面的契机。


3、V 还行吗?


什么样的阴谋更令人细思极恐?我想,就是让悲剧的本质变成一个选择陷阱,是燃烧的自我毁灭还是腐朽的慢性自杀,最恐怖的是,无论你选择哪一条路都会为另一条路上的探索增加枷锁。V 已经站在一个困难的选择题上,无论如何选择都脱离不了个人悲剧或是集体悲剧。


诚然,V 是天才,V 工作努力程度也是行业第一,V 也很年轻,如果说以太坊的未来在哪里,最大的机会就是这样年轻的大脑与愿景,带来无限成长的潜力。但是任何一个特点的背后都是缺点。30 岁有 30 岁的缺点,太容易被小人包围,太容易陷入言语的蜜糖。


V 在每个会场的演讲,都是完全押宝 L2,这是很对,有大量逻辑自洽的理由。其中很棒的理由是,EF 最擅长的是链上,而不是链下,他有无限链上的创造里,但如何链接到链下需要伙伴来做,但是 EF 已经蛋糕分不动了,那么不妨把自己当平台空出一个个展位,欢迎每个项目方带来各自的资源,EF 给你想要的一切名头。


但是这些个理由是谁传递给 V 的?为什么成为了他根深蒂固的扩容方向?如果 L1 本身足够好,那还需要 L2 的空城?衍生出 L2 之间的鸿沟怎么办?EF 下下个阶段的升级,开始回归 L1 的体验,介时最大的阻力也就不来自于 L1 本身,而是 L2s 了。这也就是当前的选择陷阱。


4、web3+游戏不甘心但是个陷阱


这次跑会前后数十个会场,还是 web3 游戏的会场最敢说,或许因为没什么人,所以更多接地府之后的感悟,接地气的说出来。我最初入行也是来源于 loot 和阿谢以及跑鞋的破圈,但是现在大家都醒了,玩家醒了,投资人也醒了,不死心的是曾经的执念。现在还在投入这里的,只能聊以自慰:生态占位,防守定位,考虑成本。


曾经的游戏,有无数好的理由成为一门好生意,甚至 3 年前游戏版号管控都是 web3 游戏爆发的契机。而游戏的硬件需求天然和其他金融场景不同,所以 web3 游戏公链一直都是个前赴后继的方向。


但是从 play to earn,onchain,tg game,看下来都成了陷阱。因为 b 圈做游戏,其多巴胺的激励其实不如打铭文。打铭文的时候狂热期哪个人不是 6 点钟自然醒,3 点钟难入睡。什么游戏能有最纯粹直抵核心的激励更有效。但是互相之间不拉到新用户,都是互相游戏导量做高数据忽悠投资人,曾经只是造假账目数据,现在更是联合审计一起造假,甚至投资 web3 游戏的人,自己也也不玩游戏,只玩过魂斗罗。


币圈做 fi 就好,不要搞 game 了。而游戏公司把 web3 当成一个新领域来做游戏,从完美世界到韩国游戏财阀,再到西方元宇宙大叙事,都挂在 b 圈做游戏留下的废土中。前前后后,都是这 100W 被惯坏了的用户,不上链的不玩,上链的只玩金融属性,既然要玩金融属性,还不如去玩 meme。


如果从 0 教育外部用户转入链,发现何必呢?苦兮兮的用户教育,谁愿意做呢?但是游戏本身又确实是个好生意,米哈游哪怕是周边都给他提供了 10% 的总收益提升,但是这块毛利能到 70%。


现在市场上也确实找不到游戏盈利做全的团队,而游戏作为一个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即使是过程中也会产生价值,比起很多链上纯结果价值的产品(比如费劲搞的公链,没人玩就完全失去价值)。


所以,游戏还会继续忽悠到一些还不死心的投资人。6 亿有效的地址数,认为这是 94 年的互联网,再攒攒把,粪便越厚花越香。


5、熊市来了吗?


这几年见过比较熊但不是最熊的时代,也见过最突破的时代,每个叙事迷茫的时期,似乎都在 hk 大会前后。去年的 bitcoin asia 之后,铭文就凉了,市场一冷,项目方压力变大,蜜汁操作越多,越难冷静思考。这次大会一如既往的面孔很多,不过项目已经变化 2-3 轮,连续创业者虽然常备嘲笑,但是更值得珍惜。


见过周期的人知道:熊市才是 Builder 的机会。只有多年的踩坑经验,现在更清楚什么能活下来。「企业区块链」运动被广泛视为死胡同,但随着 L2s 的出现,这一运动又焕发了生机,Soneium 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越来越无效的「decel」社区,这个社区可以对各种主流行为者如何不道德和糟糕发出咆哮,但却无法真正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


但这些都是坑。DeFi 本想取代银行,NFT 本想重新定义所有权,元宇宙则本该成为人们的新聚集地。但在经历了数十亿美元的承诺后,唯一真正被广泛使用的东西只有稳定币,以及对应的交易对与市场。有的人说没有复购的都是苦生意,要不断找新用户,某些场景还叠加长久售后服务,还得不断纠缠在老客户身上,直到老客户倒闭。其实高流动性,缺乏核心留存的,也都是苦生意。


在这个些生意里,这轮损失最大的就是新弱势群体:VC,从曾经给项目指点江山,抓住一个好项目就是百倍的收益,到现在被项目方割肉,鲜有赚钱。TGE 后卖货也是项目方和做市商先挣钱。根本不敢投下去,投一个亏一个。与其说是行业的问题,不如说是早期项目方的运作问题。靠叙事做大基建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高估值低流通的项目也没有生存空间了,所有 VC 项目估值体系在重构,老项目都在洗牌。


新的周期里,不要太迷信政策。香港的变化确实很大,但底层还是是在说:「我们接受它,只要别搞砸了。」如今的市场,机构已经接管。不再是小创业思路可以挑战的态势。要么适应并学会这场游戏,要么被淘汰。想要单方向主导并不容易,机构与创业者互相借力的合作才刚刚开始。


6、后面的机会在哪里?


看起来是在骂,但那些做砸了的事情,就是该喷,喷完了就回归理性,毕竟这些这年里并不是都是一地鸡毛。铭文风波后,开始打了个措手不及,半年后留下的是对基础设施的层层优化。如今的 meme 风暴也走过一半,从 gmgn 到 Axiom,留下的是懂得洞悉需求的产品,精通链底层的技术。很多性能不是精通底层,做不到极致。


伴随 Gmgn 这类暴发但不懂分蛋糕,逼着优质人才在行业内流动。人群上,而走入深水区后,完成了一拨人的用户教育普及,以及高校科研的转向,让未来行业的人才基础非常扎实。方向上,做链已经在祛魅了,资金只奔着大协议的方向也变了,这时候虽然 VC 更谨慎了,但有清晰商业模式用户群体的工具层,应用层反而迎来了客观评价的时机。


密码学到达了瓶颈,用户的操作对象也正在破限。因为现实世界的很多行为,是没法被密码学证明的,而且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去中心化来解决。效率和技术的瓶颈就在那里,每个瓶颈都是机会,未来也不会一直延续不可磨合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鸿沟,有的,只有是双方各让一步。


这没有清晰目标之前,要做的是保护好自己的注意力,提升鉴别什么是垃圾的能力,以及从周期的波动中,保持好心情,活得久。


7、最后


我对这个行业的一些失望是真,这源于早期过高的期待,完全把造出来的 web3 这个名词,当成下一代基础设施级别的规模。但现在,如果只把他当成加密金融 3,那就理性多了。一些和加密金融的不搭嘎的尝试,不用去关注。世界上总是有这么一群追求自由的人,为这些人做最好的工具和设施,就很好了。


读到现在的朋友,你的注意力很宝贵,别被他人的八卦充斥你的生活,否则当普通人的信息源被推特 KOL 和抽象话社区垄断时,只会沦为「共识炮灰」。真正值得关注的,永远是那些本职做到极致后顺便成为 KOL 的人。


有位好友(@Odyssey_Leexixi)说:现在,大家不再相信各种吹起来的泡泡,这也体现在会场上。低垂的果实已被摘完,大家转而追求 product-market fit,做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有现金流、有商业模式的产品。市梦率到市占率,我非常喜欢这种转变,因为这是我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原文链接


郡主 Christine @0xsexybanana


郡主的 hk 跑会见闻:


1,VC 失去话语权,成为这个周期最惨的存在。项目方是厂家,kol 是主播,Binance 是天猫商城。市场进入到项目方直接找 kol 在 bn 带货卖币的阶段。VC 的背书失去带货价值。VC:拿的价格比谁都差,锁仓比谁都长。有些 VC 开始转行做 marketing agency,或者转入二级,或者裁员。


2,行业在脱虚向实。大家居然开始思考 pmf,cac,revenue 等极其现实的问题。这是良币驱逐劣币时代的开始。


3,很多赛道看起来活着,实际上已经死了。


确认死亡的赛道:Gamefi
进入衰退期的叙事:BTCfi,模块化,Depin
还在拼命挣扎拒绝进入衰退的叙事:AI,Ton
稳中向好的叙事:RWA,支付 Pay-fi 比如 @0xinfini,和 Consumer Apps


4,项目方 founder 变得接地气了起来。他们把头发梳成 00 后的模样。开始跟 p 小将勾肩搭背。毕竟,他们才是这个市场上最有钱和最有活力的一帮人。


5,一品鸡煲火锅成为耶路撒冷。主会场冷冷清清,以桥底辣蟹和一品鸡煲火锅为代表的分会场热闹非凡。如果没有人请你去鸡煲饭和辣蟹,那么你大概率不是这个圈子的 inner circle。


6,人人都是超级个体。每个人都在做 kol,每个 kol 都在做 marketing agency。每个 agency 都在尝试直接与项目方建立深度的链接,获得更多的筹码。


7,处中国女朋友是练习中文的最快捷途径。小 v 在 gcc 活动上流利输出了一个小时中文。比去年 2049 时更为流利。说明想要掌握一门语言,最快捷的办法接就是谈恋爱。


8,时代的更迭,人群的割裂。上古的教父们大腹便便,推杯换盏,隐入幕后,一笑泯恩仇。新来的美女 kol 莺歌燕语,笑颜如花,女团们莺歌燕舞粉饰太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切都在变化。在这里,没有什么是永恒。


原文链接


ZTZZ ฿ @ZTZZBTC


我基本不跑那种人多的大会,都是攒项目去私局比较多。这次我去 BN 大会整整一晚上,BG 大会也漏了个脸。看见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也和几位老板沟通交流了一些。今天抽空写写香港杂记与行业反思:


1,行业里的所谓「KOL」太多了,他们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有真知灼见有真本事的人,KOL 只是副业,这一轮获得了很好的结果,他们会在未来走上行业里更高的舞台。第二类是牛市里赚了点小钱,又吐出去大部分的 KOL,靠着自己流量大,抱着项目方和阴谋集团的大腿使劲摇,他们基本上算是 KOL 里的聪明人,擅长抱团制造话题吸引流量。一般比较焦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护城河的脆弱。第三类是刚刚成为 KOL,接不到广告的人,大量混圈女擦边女花瓶男等等,极其焦虑。他们无一技之长,就硬蹭个会。「假装自己来了」。


2,这一届 KOL 的质量,远远不如 2017-2018. 的 KOL。现在想想,1718 的 KOL 输出的干货,搞事的动力,甚至是眼光的长远,放在互联网里也是顶级的那一批。


3,还是那句老话:主要身份是 KOL 的人基本上不用看。在币圈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且愿意分享成为 KOL 的人,可以看一看。在币圈做到行业顶部,且输出方法论的 KOL,要重点看。不是很想聊 KOL,真的没啥可以聊的。我在 BN 遇见了几位老 VC,上来就和我来一句:「人真多啊,我都不认识了,你给介绍介绍。」我就默默回了一句:「我也不认识,也不用认识。他们中的 90% 的人 3 年后都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剩下的,我们自然会认识。」然后双方哈哈大笑起来。牛熊本来就是币圈最好的筛选机器。


我们来说说项目方:


4:果然烈火见真金,熊市里开始有有意思的项目和团队出现了。但下一轮的热点在哪里,还不是很明确。加上不少 VC 亏掉了裤子,所以现在大家都处于谨慎投资的状态。如果你是新创业的项目方,不要放弃思考,也不要停止努力。我本来想在这里说点激励的话,打了打又删了。只能凝聚成一句:「祝你们好运!」


5,这一轮进圈做项目的人,大多数都是有优秀学历的人,身上的共性很明显,这点我们放到下一篇文章讲。币圈的草莽英雄的确是变少了。


6,有的项目还活着,但已经死了。太多项目方老板在急切的寻求退出路径。


至于交易平台:


7,其实大所面临的困境,是组织结构的问题。这是每一个大公司都会面临的无解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领导层知道该干什么,但是不知道如何执行。执行层知道怎么执行,但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8,某老牌项目方老板说:「MEME 这个东西,30 岁以上的圈外人几乎搞不懂了。圈内的老人反应比较慢,但会试着去搞懂」。如果你想明白了这两点,想想前一段时间的何一和 CZ,你就应该知道,为什么 Binance 是宇宙第一大所,为什么他能屹立不倒。


9,链上交易平台这个赛道,的的确确是有弯道超车的机会的。应该不会是什么 BOT 机器人。这个产品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的,我们尚不清楚,但这个东西真正出现的瞬间,就会如同超新星爆发,给 CEX 交易平台的霸权带来冲击和挑战。


至于 VC:


10:这一轮牛熊后,还活着的币圈老牌 VC,那基本上就很难被打倒了,属于天顶机构,在币圈永远站稳了脚跟。请尊重这些人。


11:投了烂项目的,赶紧和项目方聊一聊,看看有没有路径能拼接上去,产生退出路径吧。


12:我知道市场里没啥东西可以投,有些朋友把目光望向 WEB2 了。但是投 WEB2 来币圈做项目的人时请谨慎。他们在项目执行落地中,有的是坑要去跳。而且这样的项目方,他们大多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听取了太多「高手」的话,执行起来一坨 x,遇见麻烦的时候想的是坑了 VC 的钱跑回 WEB2。


13:VC 不能投 MEME,但是可以投 MM,可以投阴谋集团。


13.5:多出去旅旅游,旅游不亏钱!要不和我出去旅游去吧。


至于韭菜啊:


14:不要做韭菜,他们生不知为何,死不知因谁。


15:这里叮嘱一点,是我线下讲课的时候发现的。现在太多韭菜,获得信息的渠道只有社区和推特了。社区里搞抽象的和杂音太多,你们也几乎遇不见真正的大佬了。社区的质量比起 17、18 年差了一百个层级。推特也不是个好渠道,因为太多垃圾 KOL 了,你无法辨别 KOL 到底是什么水平,靠什么赚钱。辨别 KOL 这个事,就是一个低收益比的事情。多去思考,多去学习,多去和真正的大佬产生链接,去展现自己!币圈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只要你优秀,你永远有机会触摸到顶层。顶层也永远躬身听取下面的人的声音。证道通天的「建木之树」,从未被砍断。


16:不要做韭菜,他们生不知为何,死不知因谁。


一些碎碎念的杂谈:


行业基本定型了,机会变少了。很多顶层老板,已经躺平了。中高层的高手们,出于一腔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依然在发光发热。和他们聊天,非常开心。因为大家不用聊项目聊合作。大家聊一聊过去干的事,就知道彼此的实力,互相是否靠谱。K 线记录了我们的人生,链接了我们,这是独属于区块链的魅力。


太多新人被杂音干扰去关注一些无意义的项目和 KOL 了。不过弯路总归是要走的。我也从不鄙视 KOL。他们也是生态里的一环,币圈需要他们去吸引散户。
我感到开心的是,遇见了很多优秀的晚辈们,他们即将登上舞台。


私局,晚上喝酒的时候,某老板带了个 BD 小姑娘,小姑娘一个劲的想去隔壁的局见几个「大佬」。某老板甩了一句:隔壁那些「大佬」能带你赚钱吗?你在他们眼里可能只是个长得好看的小女孩,他们要你来可能就是想喝喝酒开开心。


小姑娘有点生气,但没多说什么。我看出他不理解,和她说:「你的工作是维护大客户,你去见那些人是情有可原的,这是你的工作。但你干这个事,本质上赚的是一份工资。因为你这个人,不具有和隔壁那些老板产生链接的能力,你甚至不知道他们哪些是真的老板,哪些有钱」


小姑娘研究生刚刚毕业,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看他,如同观过去的我。要去变强,变得有价值,用自己的价值去链接他人,产生新的价值,然后慢慢走到更高的生态位。这是在币圈,唯一应该干的事情,唯一的成功路径。


香港大会结束了,行业的焦点、核心和未来,从来不在什么一品鸡煲店里,也从不在夜店 KTV,真正的价值只存在于前行者道路的交汇处,他们在咖啡店随便聊几句,确认是对的人,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诞生新的价值。


原文链接


AB Kuai.Dong @_FORAB


歌舞升平下的寒冬?


1. 这应该是参加最冷的一次香港大会了,做展会的朋友们,普遍抱怨今年招商难,媒体的朋友们则抱怨,项目方的单子越来越少了。


2. 不少从大所出来的同行,今年或多或少,都有点想回交易平台上班了,虽然工资固定,也比较螺丝钉,但胜在有人发工资 + 大平台说出去有面子,再次印证了牛市想折腾,熊市想上班的说法。


3. 早几年完成发币的项目方们,正在琢磨趁这波熊市,做点什么,这样下个牛市,又可以发币了,而最近发币的老哥们,基本愁到不行,仿佛做什么都是错的。


4. 今年 VC 同行们,普遍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比如之前投的项目,估值给的都太高了,这波被市场出清的有点厉害,但后续遇到很多新的项目,则估值又都非常便宜。


5. CZ 和 Vitalik 同时出现的活动,没想到 CZ 比 V 神更受欢迎,搞得大家涌着跟 CZ 合影的时候,CZ 吐槽你们也去找找 Vitalik 吧。


6. 去年大家还在对以太坊是否出现问题,争论不休时,今年似乎有彻底的共识了,无论是 Vitalik 出现的现场,还是私下的场合,到处都是质问和议论声。


7. 问了几家做市商和机构,这波都是看 ETH 到 800 以下的居多,主要押注循环贷和 ICO 那波人的恐慌离场,不过 22 年 6 月大家也是这么看的,最后就触碰了下 880。


8. 今年欧美白人老外,来参会的,明显要少很多,哪怕是技术场,老外的比例都少了,2 年前大家对香港故事还非常 Fomo,都愿意专门从远处前来,今年似乎没有了那时候的热潮。


9. 这次遇到不少做撸毛的老哥,某种程度上,一些老哥确实因撸毛,改变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去年底到今年初这波发币季,女巫虽埋了一些工作室,但也造富了一批人。


10. 虽然大家对香港合规的推进,依然有些难评,但香港已经成为了一个有趣的加密交流中心,暗流涌动,不少回不去的项目方们,普遍从新加坡前来,而炒币老哥们,普遍从内地过来,彼此间产生出了很多有趣的摩擦和碰撞。


11. 一些中文头部博主,在行业的布局,不光有币圈,也涉及潮牌、医美、港股上市公司等,逐渐形成了很规模的产业网,这点跟欧美的经纪投资公司,越来越像了。


以上是这次香港大会的感观,终于可以回电脑前继续枯坐了,我也会随时将更多的信息,分享给大家,感谢阅读。


原文链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