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份RWA产业白皮书发布:万物皆可RWA是个伪命题

欧意

随着现实世界资产(Real-World Assets, RWA)代币化趋势快速发展,市场对于「万物皆可 RWA」的论调甚嚣尘上。然而,《RWA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产业篇 2025》(以下简称「报告」)于 8 月 7 日在香港发布,打破了这种盲目乐观的态度,并系统地提出了资产筛选的标准和框架。



报告指出,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进行 RWA 代币化,「万物皆可 RWA」是一个伪命题。成功实现规模化落地的资产需要满足价值稳定性、法律确权清晰性及链下数据可验证性三大门槛。


当前,RWA 产业正处于从概念验证向实际应用转型的关键节点。据 Defillama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6 月,RWA 总锁仓量(TVL)达到了 125 亿美元,比 2024 年增长了 124%。RWA 代币化已成为全球金融与区块链等行业竞相布局的重点方向,形成了传统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加密项目多方协同发力的格局。


各类主体正通过跨行业合作、合规试点与底层技术创新加速推动 RWA 由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例如,花旗、渣打等全球头部银行正在探索 RWA 在支付结算、资产管理与跨境交易中的应用场景;蚂蚁数科推出了专为 RWA 机构级交易设计的区块链平台 Jovay,显著提升了吞吐量并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


随着不同资产类型逐步实现链上代币化,RWA 应用场景持续扩展,实践中已经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方向。例如,黄金、债券、应收账款、基金等金融资产,充电桩、光伏等新能源资产,酒店、房地产等不动产,碳信用、数据、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GPU 硬件等算力资产这五类主流资产。其中新能源 RWA 代表了「中国特色」,展示了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融资场景的巨大潜力。GPU 等算力资产凭借 AI 产业「刚性需求」和可信「数字基因」,成为 RWA 的理想锚定资产。同时,尽管不动产 RWA 如商业地产等领域也有探索,但面临产权登记差异、估值不一致以及地方监管合规等挑战。


报告还指出,RWA 与稳定币的深度结合标志着「链上金融」的范式升级,解决了加密生态中「交易空转」和「代币无根」的问题,促进了从单纯的「加密货币投机」向「链上价值互联网」的转变。


面对 RWA 带来的新机遇,监管层面逐步形成了穿透式监管原则和沙盒试验机制,旨在为行业创新提供明确的合规路径。各国监管机构普遍采用穿透式监管原则,并通过设立牌照准入制度构建市场壁垒,同时也建立了监管沙盒机制,为创新应用提供可控测试环境。


报告强调,RWA 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传统资产缺乏流动性、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提高以及市场需求变革等。然而,RWA 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显著的风险,如各国监管差异显著、链下数据透明度不足、部分资产流动性差等问题。此外,技术安全漏洞与合约复杂性也是潜在隐患。因此,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的重要性。


据了解,《RWA 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产业篇 2025》由香港 Web3.0 标准化协会、香港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数字经济研究中心、IEEE 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标准化委员会牵头发起。

欧意交易所又称ok交易所是全球排名前三名的数字衍生品交易平台,对华语用户投资数字资产特别友好,欧意APP操作方便顺畅快捷,为全球诸多交易者提供超高水平的体验。

目录[+]